網上展覽│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——革命先驅遺書展
2020-02-17 16:38:30??來源:福建博物院 責任編輯:陳靜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展覽簡介 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。 在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由,走向復興偉業的道路上,每前進一步,都有優秀兒女付出生命的代價,他們傾盡全力,直至鮮血淋漓,生命終結。他們雖然揮灑生命,卻對生命有著至重的理解和至高的信念,在承諾信念的時候,在揮別親情的時候,在為捍衛理想獻出生命的前一刻,把愛和希望留在了書信中、文稿里。這就是這個展覽的“主角”——遺書。 在新中國成立70華誕之際,在“歌唱祖國”的旋律中,在“致敬先驅”的感動里,讓我們肅立,一起在心底默默誦讀英雄的名字...... 指導單位: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、福建省文物局 主辦單位:福建博物院 參展單位:中國國家博物館、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、湖南省博物館、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、東北烈士紀念館、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、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、陳嘉庚紀念館、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。 展品內容 第一部分 “人間正道是滄?!?/strong> 林覺民《與妻書》 林覺民(1887-1911年)福建省閩侯人。犧牲時年:24歲。 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這位才華橫溢的同盟會革命青年,曾留學日本,憑一腔熱血毅然回國參加廣州起義。他在行動前夜寫給愛妻陳意映的《與妻書》,是后世留傳最廣的訣別之作。其中的意切情真、慷慨激昂,至今讀來令人感動。 林則徐《“第六十乙號”家書》 林則徐(1785-1850年) 福建省侯官人。被譽為“開眼看世界第一人”,主持了震驚中外的“虎門銷煙”,是最早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之一。他以高出時代的眼光,率先主張學習西方文明的先進經驗。他為官清廉、垂范后世。 這封家書共8頁,約1500字,寫于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七日(1845年4月13日)夜,是林則徐在新疆阿克蘇玉子滿回莊,寄給暫時留居西安的家人的信札。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十一月至次年九月,被貶新疆的林則徐前往南疆八城勘驗地畝,此時正在阿克蘇地區。家書的主要內容包括:指點如何更好地寄送信件;查問京城的信息;為兒子林汝舟新添的孩子取名;教導兒子林拱樞的學業,勉勵他戒懶勤學、應尊重并多向老師劉建韶請教等。 字里行間體現了林則徐的愛子之心和諄諄教誨。他為所添第三個孫子“我今名之曰臻品”“將來字以秦川”,以紀念留居西北的這段歲月;在看到兒子林拱樞新寫的文章后既有鼓勵和欣喜,“遇題尚有生發,不至十分干窘,閱之頗喜”,又尖銳指出字句尚有累贅不清的情況。另外他敏銳地察覺到這篇文章經過別人的謄寫,于是給予告誡和批評,“年輕之人寫字豈是難事”“果有志向,首以戒懶為要”。 第二部分 “英特納雄耐爾,就一定要實現” 楊開慧《給一弟的信》 楊開慧(1901-1930年) 湖南省長沙人。犧牲時年:29歲。 楊開慧是毛澤東的妻子,兩人于1920年結婚。她是一位在父親影響下接觸革命思想的進步女青年,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堅定地追隨毛澤東從事革命工作。1930年被反動派殺害于家鄉長沙。該信寫于1929年3月,在白色恐怖最為蔓延的時刻,她以此信表達了一個革命女性視死如歸的堅定和對家人的不舍牽掛。 何叔衡《給兒子的信》 何叔衡(1876-1935年) 湖南省寧鄉人。犧牲時年:59歲。 何叔衡是參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建黨歷程的重要人物。曾任中央蘇區工農檢察部部長、最高法院院長等職,也是紅軍長征期間留下的最高級別干部之一。1935年他在福建長汀被敵包圍并在戰斗中犧牲。 1928年何叔衡受黨中央指派,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,期間他多次給親友寫信。這封給兒子新九的信,以諄諄教誨的語氣闡述了其人生觀和價值觀,體現了他對兒女的真摯情感和為革命獻身的偉大情懷。 第三部分 “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” 陳嘉庚避難爪哇述志詩 陳嘉庚(1874-1961年) 福建省集美人。被毛澤東譽為“華僑旗幟,民族光輝”。他是南洋地區最有影響力的華僑實業家和領袖。他是海外華僑心系祖國的象征,曾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。抗日戰爭時期,他籌集了大量經費和物資支援國內,并組織南僑機工直接奔赴抗敵前線,用血淚鋪就了一條“生命線”。他還勵行教育救國的理念,創辦了廈門大學、集美學村在內的數十所海內外名校,桃李滿天下。這些人才,都曾經和正在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巨大力量。這首述志詩是其在抗日的艱難時刻避居爪哇時所作,表達了他已作好犧牲準備,決不茍且偷生、投靠敵人的堅定意志。 趙一曼《給兒子的信》1 趙一曼《給兒子的信》2 趙一曼(1905-1936年) 四川省宜賓人。犧牲時年:31歲。 趙一曼是最著名的抗聯女戰士之一。“九一八”事變后,她離別南方家人,毅然投身冰天雪地、極度危險的東北敵占區。這位巾幗英雄親率抗日武裝展開游擊。在不幸受傷被捕后,她表現出了不讓須眉的錚錚鐵骨,忍受種種酷刑,其堅韌程度甚至令敵人都深為震顫。這封寫給她兒子的絕筆,言簡意賅、卻飽含著力量和深情。 第四部分 “共和國的旗幟上,有我們血染的風采” 江竹筠《獄中給親友的信》 江竹筠(1920-1949年) 四川省自貢人。犧牲時年:29歲。 因《紅巖》而廣為人知的“江姐”原型人物,因其在獄中不屈的斗爭,而成為堅持革命信仰的地下工作者的代表。他們在黎明到來前的最后時刻,綻放出了最美麗的光輝,照亮了那個黑暗的時代。在這封信中,她已作了最壞的打算,盼“孩子踏著父母之足跡,以建設新中國為志,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(斗)到底!”該信是江姐在獄中的最后一封信,用竹簽蘸著棉花燒成的灰在毛邊紙上寫成。 程白沙《吊屈原》 程白沙(1925-1949年) 江西省鄱陽人。犧牲時年:24歲。 這是一位跟隨人民軍隊從革命走向勝利的文藝青年所創作的詩歌。在他年輕而短暫的生命里,他寫就了大量追求真理、謳歌理想的進步作品。1949年8月30日,隸屬于二野五兵團文工團的他不幸被殘匪殺害。本詩借對屈原的憑吊,歌頌了對國家和人民忠貞不渝的精神。 特別版塊——我愛你中國 特別版塊 勝軍《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挎包遺書》 這是參加汶川地震搶險救災的一名年輕戰士的決心書。這位暖心小伙子熱情昂揚、筆跡中透露出天真與淳樸??姘挟嬘幸活w寫有“愛”的心形圖案,左邊是“中國加油!”,右邊則是“四川加油”!在險情中,雖然每位戰士都有“被永遠的留在了這里”的可能,卻希望爸爸媽媽“千萬不要傷心難過,因為我永是你們的兒子,你們要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”。 特別版塊-杜鳳瑞《給父母親的信》 杜鳳瑞(1933-1958年) 河南省方城人。犧牲時年:25歲。 杜鳳瑞是新中國空軍培養出的作戰尖兵。他隨部隊入閩駐防,1958年10月10日駕駛米格17戰機在龍田上空擊落兩架敵機后受創,跳傘時不幸犧牲,被追記一等功。以他名字命名的空14師杜鳳瑞中隊,則繼續發揚著優良傳統,多次完成重要任務、立功受獎。該信表達了嚴峻局勢下,對黨中央命令堅決執行的信念,同時又為家中事務作出安排,體現了其質樸的革命本色。 展廳照片 主標題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展覽雕塑 標語墻 致敬先驅 |
相關閱讀: